丹霞地貌的形成一个复杂的地质经过,涉及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外动力侵蚀等多影响协同影响。下面内容是其成因机制的详细分析:
一、物质基础:红层岩系的沉积
丹霞地貌的形成始于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红层)沉积。这些红层主要由红色砂砾岩、砂岩和砾岩组成,富含铁质氧化物(如赤铁矿),在氧化环境下呈现红色。红层的厚度大、胶结物成分(如钙质、铁质)差异显著,为后期侵蚀和差异风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
二、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与节理发育
1.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第三纪晚期,板块碰撞导致地壳抬升,红层盆地被抬升形成外流区,岩层发生倾斜、舒缓褶皱或断裂。这一经过使原本水平的岩层暴露于地表,为侵蚀影响创新了条件。
2. 垂直节理的发育
构造运动形成大量垂直节理(裂缝),流水沿节理下切侵蚀,形成深切峡谷(巷谷)和陡崖。例如江西龙虎山的“一线天”即由垂直节理侵蚀而成。
三、外动力侵蚀:流水、风化与崩塌
1. 流水侵蚀
2. 风化影响
3. 重力崩塌
陡崖坡因下部支撑岩体被侵蚀,在重力影响下发生崩塌,形成崩积锥和缓坡。
四、地貌演化阶段
丹霞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1. 幼年期:以深切峡谷和陡崖为主,红层顶面保留较完整(如四川七洞沟);
2. 青年期:峰林、石柱发育,伴有残留侵蚀平台(如贵州赤水丹霞);
3. 壮年期:形成高峻峰林和陡崖,顶面平台消失(如广东丹霞山);
4. 老年期:侵蚀夷平,准平原化(如江西龙虎山)。
五、区域分异与气候影响
丹霞地貌的形态受气候、岩性和构造的综合影响,形成不同类型:
岩层产状(水平、倾斜角度)控制山顶形态,如水平岩层形成方山,倾斜岩层形成单面山。
六、实例分析:江西信江盆地
信江盆地的丹霞地貌展示了演化阶段的差异性:
丹霞地貌的成因机制可概括为:红层沉积提供物质基础→构造抬升与节理发育→外动力侵蚀差异塑造→阶段演化与气候分异。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赤壁丹崖、峰林峡谷)是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交互影响的产物。这种地貌不仅是地球演化的见证,也是研究地质经过和生态演变的天然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