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国画之路
“画前画后费心思”这句话在乐陶老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位81岁高龄的老人,用毛笔在宣纸上描绘出了四季变换的美景——春天的花香、夏日的清凉、秋天的硕果、冬日的腊梅,每一笔都凝聚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从未学过美术的她,用几年时刻自学国画,如今在网络上收获了一万五千多名粉丝的关注。
乐陶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从来不分年龄,画前构思、画后琢磨的经过才是最珍贵的体验。就像她自己说的:”不学就亏了”——这份对进修的热忱,正是”画前画后费心思”最好的注解。从电视节目里学画小鸭子开始,她一步步走进了国画的全球,用毛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画前准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画前费心思的第一步,是观察和积累。乐陶老人把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都化作了创作的养分。她会在小区河边捡鹅卵石回家作画,会把童年记忆里的物品融入作品,甚至会把自己喜欢的早餐菜肴变成笔下的题材。这些看似随意的举动,其实都是”画前费心思”的经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她的画作能让人仿佛闻到花香、感受到清凉?这正是由于她把生活中的诚实感受都装进了心里,才能在画前构思时信手拈来。她每天上午散步、做家务,中午才提笔作画,这种规律的生活节奏也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酝酿时刻。
画后琢磨:在修改中追求更好
画后费心思体现在乐陶老人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上。她常常把画挂在墙上慢慢看,觉得哪里颜色不对就改一改。这种反复推敲的经过,正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不急着追求完美,而是享受这个不断完善的经过。
“画到满意的那一刻,就像收获一篮鲜果——简单,却足够让人高兴很久。”乐陶老人的这句话道出了”画后费心思”的真谛。她的作品或许不够专业,但那份真挚和满足感却打动了无数人。八块、十块卖出的不只是画作,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晚年生活的艺术启示
乐陶老人给自己取名为”老有所学”,这正是”画前画后费心思”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进修带来的高兴与满足。画画让她心情安静,日子过得很踏实,这种情形不正是许多人向往的吗?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不分早晚,关键在于那份持之以恒的心思。无论是画前的观察积累,还是画后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投入时刻和精力。正如她笔下的葡萄和柿子,不必完美,但要真切和满足——这或许就是”画前画后费心思”最动人的诠释。
